USR臺東Y2計畫
---深耕山海沙城好未來

114 成果亮點

戶外教育 文化休閒 數位行銷 原民智慧

山海自主學習專案

【山海中心Y-2計畫】113-2學期—山海自主學習專案生計畫

體育學系二年級 李奕昕、 體育學系一年級 吳盈宣

計畫名稱: 海洋環境保護–在地海灘廢棄物清除與監測

指導老師: 體育學系 溫卓謀 主任
執行大綱: 主題一:海洋廢棄物與海洋環境保護知識 主題二:認識與學習填寫 ICC 國際淨灘紀錄表 主題三:規劃、辦理淨灘實作 主題四:分析淨灘結果、反思並進行成果紀錄
計畫目標: 人類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海洋觀光發展日漸蓬勃,環境保護意識隨之抬頭。我們將與潛綠社合作,藉由共同規劃、辦理淨灘活動,讓參與者皆能夠具備海洋環境保護知識與執行淨灘活動之能力,並將此能力運用至未來,且理解「減塑」才能夠真正減少海洋廢棄物,達到「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當中「清理」、「減量」、「去化」、「透明」、「教育」五大面向,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 執行大綱: 主題一:海洋廢棄物與海洋環境保護知識 主題二:認識與學習填寫 ICC 國際淨灘紀錄表 主題三:規劃、辦理淨灘實作 主題四:分析淨灘結果、反思並進行成果紀錄

USR自主學習計劃(二)專題提案

美術產業學系四年級 林承歡

傳統藝術與部落體驗 之 編織實作

織布工作與生活密切連結,不僅是為了製作衣物遮蔽身體,甚至有文化傳承的歷史意 義。例如,泰雅族的婦女必須在出嫁前,隨家族年長女性學習織布,才有資格紋面與結婚; 一個善於織布的婦女,不僅有社會地位,也受到族人的尊敬,死後才能走過彩虹橋,回到 祖先的懷抱。 苧麻是原住民傳統織布的主要材料,因為生命力強,不需特別照顧,一年又 可以收穫三至四次,經過去除表面的膠質後,可以搓揉纖維成為麻線,需要不同的顏色是 利用植物果實染色,經過繁瑣的處理步驟後,才能成為織布用的紗線。傳統的織布機是屬 於「移動式水平背帶織布機」,這種織布機的樣式是有一條背 帶置於織者腰背部來拉直經 線,而織布者使用 時必需坐於地面,用腳底踏住經卷支持經線, 所以又簡稱「腰機」或「地 機」。因為可以移動,貼近原住民族的游獵社會生活。
隨著社會變遷,原住民族織布發展歷程起 起落落,在過去是生活必要的物品,隨著不同 的時代而轉換為可以增加生計的物品。王梅霞與伊婉‧貝林的論文(民俗曲藝 176 (2012.6): 9-12)提到,在民國50年代,賽德克族春陽部 落有很多人從事織布,用現成毛線 理線就能織布,埔里的平地人會收購部落的織布做成原住民的衣服、披肩、日本浴衣等等 ,賣到日月潭、烏來等觀光地。亦有教會的牧師娘發現原住民的織布技術能夠幫助族人生 活,於是結合當地30多位婦女織布,再縫紉製作衣服、包包、娃娃等成品賣到國外。但是 民國60年代商人引進工廠製品賣到部落,便宜好用,手工製品又被工廠成品取代,婦女織 布團體也就瓦解。到了民國70年代,九族文化村網羅了部落會傳統編織的老人到文化村 展演織布,每個月可以拿到薪水,幫助家裡生計。』

過程紀錄

此為首次編織過程紀錄,希望第二次提升作品細節度,例如:作品緊實度與編織速度。

山海跨領域模組

指導老師 : 李晏佐老師

113-2-大學社會責任與倫理-遊戲設計

尋根之旅 —巴布遺失的記憶

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加路蘭參訪

加路蘭哈匿工作室進行阿美陶文化傳承

首先由哈匿老師來介紹加路蘭部落的由來,加路蘭部落為wawan(岩灣)的分社元和猴仔山同屬同一個聚落,只是居住的比較分散,後來才以今加路蘭文中心形成聚落。「加路蘭」的來由是因為常常到這邊洗頭髮,在阿美族語中,洗頭髮叫做karoro,在加上an(場所)以此命名「karoroan」。接著哈匿老師的妻子阿琺思,帶我們參觀了阿美陶的陳列室,展間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用途的陶器,有茶具、飯鍋、祭杯等等。阿琺思老師也介紹到因用途的不同製作的方式及過程也會有所不同。也讓各位同學不禁感嘆,阿美陶的製陶技術博大精深,看似簡單的陶器卻是需要這麼的費工。 參觀完後哈匿老師夫婦帶著我們一行人去參觀了加路蘭遺址,在路上同學們也發現了鉗入在泥土裡的史前陶片,據哈匿老師說這一帶還有一些石棺,在他小的時候經常看到。參觀完我們回到工作室稍作休整,就跟著哈匿老師夫婦上山採土,進到山裡老師並沒有急著帶我們採土,而是拿出祭杯向看顧這片土地的祖靈打聲招呼,並請祂保佑我們採土的過程圓滿順利,才帶我們認識陶土及採收。最後回到工作室製作阿美陶結束一整天的行程。 「阿美陶」已不在只是生活器具,它是保存在地文化、記錄當地生活記憶的一項重要物品!感謝哈匿老師夫婦的推展,讓這項技藝得以傳承,永續發展。

國立臺東大學USR計畫 課程類執行成果報告書

蔡進士老師

這學期「導覽解說課程」延伸的課程主題為「歷史之前的台東人導覽手冊製作,讓學生分組進行卑南遺址公園相關主題故事的內容探索、資料蒐集,以文字、照片或手繪圖呈現,最後,編輯成歷史之前的台東人導覽手冊。透過課程規劃,讓學生以多元的學習與成長,關心在地歷史資源,落實在地關懷,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本課程從預先規劃的文獻閱讀,到聆聽專業導覽,現地探索,一直到事後的成果撰寫,每個階段各組學生都很努力,老師也給予許多的回饋意見,終於順利的完成這本「歷史之前的台東人」解說手冊,增加導覽解說課程內容的深度與豐富度,為學生未來畢業的職涯發展奠立良好的基礎,養成優質的素養,整體的執行成效佳。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藉由本課程紮實的專業學習,團隊合作訓練,踏實與精進的展現,鼓勵同學一點一滴的累積本質學能,持續在地關懷與社會實踐的責任,對畢業後的生涯規劃有著很大的幫助。

競技與運動科學學系

114學年暑期競晴釋FUN育樂營

為延續競技學程之傳統,繼續為本校及競技學程創造更好的口碑,也透過完整的規劃競技運動及USR山海中心戶外專業知能等課程,藉此機會讓系上同學增加教學實務實習經驗,以銜接未來相關產業,也使孩童在暑假期間能夠獲得運動技能及戶外專業知識的學習,讓期待每屆競晴釋fun的家長及孩子們,一樣能夠來到臺東享受山明水秀的環境,豐富暑期生活。
這次活動我們繼續採取去年的七天六夜模式,由於去年的全校性團康活動得到非常好的回響,今年也繼續沿用這個計畫,課程的部分,有棒球、桌球、柔道、足球、體操、射擊等六項專項體驗外,也配合USR山海中心規劃了原民技藝課程,原計畫整天的原民技藝活動由於天氣因素影響,被迫改為半天下午行程,上午原定課程決定讓小朋友進行室內的桌游活動,藉此活動增進隊輔與學員之間的默契,下午天氣轉晴後趕往加路蘭進行一股編的手還製作,也藉由當地老師的解說讓小朋友能夠了解當地文化與阿美陶的由來。
透過多元發展的機會,也是培養小朋友興趣的最好地方,也對於小朋友來說,在營隊中探索和學習,通過各種創意活動,體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了問題解決能力,並且在遊戲和課程中找到了興趣和快樂。也給每位小朋友在營隊中成長,建立了自信,並且結交了許多新朋友,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辦理營隊的過程中,團隊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不僅在組織與協調方面有所提升,還在活動設計與實施上獲得了實踐機會。透過這次營隊,我們了解到如何有效溝通,解決突發狀況,並確保每位小朋友都能參與其中,享受到活動的樂趣。

2025觀光菁英盃遊程競賽

連結與永續旅遊議題相關之機構或大學推動地域森川海旅遊行程

連結與永續旅遊議題相關之機構或大學推動地域森川海旅遊行程,特色體驗、遊程行銷活動專案。以觀光署觀光百大亮點為遊程設計主題,參加2025全國觀光菁英盃全國遊程設計競賽,學生人數3人,全國參賽175組,榮獲特優。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根基地方 x 數位轉譯 x 文化行銷

透過與在地場域合作,採集並轉譯地方文化符碼,讓設計理念、風格與成果深耕在地。結合影片、光雕、動畫、遊戲、APP設計與數位輔助教學等多元形式,培育兼具跨文化素養與創新思維的數位設計人才,進一步探索文化行銷的多重可能。

1.永康部落-《山語光影》

影片宣傳 & 光雕

2.卑南族文化 AR桌遊設計

課程以卑南族文化為核心,運用 AR 擴增實境技術,將卑南族祭典、傳說與文化符碼融入桌遊設計,創作趣味與教育意義兼具的互動體驗。結合數位科技與原民文化,透過遊戲中的任務探索部落故事,以創新形式推動文化傳承,以遊戲為橋樑,親近並感受文化的深度與魅力。成果榮獲EGDA 2024 華人教育桌遊設計大賞-金獎、銀獎、ESG永續特別獎。

3.永康社區-《康市媒》文創加值設計

主題緊扣文化永續為核心,融合延平鄉永「康」部落文化底蘊與數「媒」系的創意能量,透過青年學子落地實踐的文創快閃「市」集,將部落人文地景帶入大眾生活中,實踐「用設計詮釋地方故事」的理念,課程舉辦五場實務展售市集。成果榮獲2025 Build-UP Taitung 臺東設計徵件暨展覽 社會設計組 銅質獎。

第15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 教師組特優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