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占、
石板與建屋

金峰鄉嘉蘭村陳家石板屋文史紀錄

口述:陳叄祥

協力:陳師涵

紀錄:鄭肇祺

繪圖:王繶婷

錄音資料數位化:李岳峰

 

過去生活在屏東的魯凱族人利用山林中的石板建屋。部份族人在二十世紀中遷到金峰嘉蘭村後,缺乏石材,陳六九老先生帶同家人於1964年從舊好茶遷往嘉蘭,初期居於森林,日常住在原始林木等建材搭建而成的矛屋工寮。後來,陳六九先生於長子陳添祥往返屏東、臺東之間做工及找尋石材,於崩塌地中找到一些碎片,於嘉蘭村內種植瓊麻的區域中建造魯凱族平民使用的石板屋,移居至此。當時寄信到家,只要寫「東金嘉石板屋主人」,郵件就可順利抵達,不用寫正式地址,足見石板屋在當時嘉蘭的獨特性。

 

1982年,金峰鄉公所有改善老房子的政策措施,鄉內茅草屋、傳統家居陸續翻新、改建,石板屋也被拆掉重建新型房子。十年之間,陳六九先生在於親友聚會聊天時,都會酒後分享心聲,緬懷石板屋的點滴。1993年,陳叄祥決定以行動回應父親的心聲,重建石板屋。雖然經費有限,母親陳金蘭仍希望可以建造於過去相同模樣的石板屋,選址在拉冷冷的陳家農地。石材從哪裡來?他們再回到以前撿石材的地方,但石材難以用來蓋牆壁和屋頂。因此,陳叄祥向新好茶的村民收集石材,居於嘉蘭的族人則來幫忙或做工,用了四年時間合力重建石板屋。再次落成陳家石板屋,已成為傳承魯凱族文化的重要場所。1996年完工。陳六九老先生了結心願,在石板屋住了一年後離世。

 

透過兩段錄音,呈現落成時陳家及族中長輩的口頭分享,記載著當時的盛況與心聲。三幅插畫則簡單重現石板屋的建造過程,及當中的族群文化及社會關係。

石板屋建屋插畫

時光回顧

歷史留聲,目前背景聲音就是1996的錄音帶(zd1AAF-a-)。

雖然蓋石板屋屬於家事,但大家一起支持和協助,以後或可讓這間石板屋成為部落文化學習的場所。我們現在看到的[石板屋],不管是疊起來的石板(talalibi),或者立起來的木柱(ulruru)、屋樑(bulri)、木板(baali),甚至整個剷平的地基(sapai)都是花錢請工完成。我們個人力量有限,需要大家一起來支持,為我們加油,才可以重振艱鉅的工程。施明華(umu)。

魯凱族的中壯年(iya cengecenge),你們都有讀書,又在教育界服務,但不要忘記祖先傳給我們的智慧(蓋石板屋的技術)。我也要再三鼓勵你們要常常來找我們老人家(tarurawrange)聊天,我們所知道的一定會傳授給你們,就像蓋石板屋要有我們老人家在旁技術指導,由你們中壯年力量來完成,魯凱族的石板屋也不分年齡老中青少一起動手完成。 柯長老。

在嘉蘭kaalruane的各位頭目長老們,你們可能會很驚訝,為什麼陳家蓋石板屋會有木雕pacase,那是因為這木雕來自瑪家鄉頭目家karangilane允許我們。而且這個房子是古意kuui和師涵cemedase家所以門楣vagingi跟柱子ulruru就有雕刻,還有因為是阿禮部落adiri的柯萬金tanubake頭目親手雕刻的,還有好茶部落kucapungane頭目吳阿福rumalici共同創作的雕刻,所以是來自三個部落tuiru ka cekele、三個頭目talialalai一起完成的頭目家屋,要特別感謝嘉蘭的族人都來這裡協助。因為我遠在屏東不能和你們一起出力,特別來這慰問你們,也特別感謝你們的支持和協助。

屏東和臺東的石材lrenege不一樣,臺東很缺石材,大部分的石板屋talalibi來自屏東,可能很多人想蓋石板屋,但不敢去嘗試,還好有陳家願意來復振,也是臺東第一個aswalalanga能夠恢復傳統的石板屋,在他們努力完成蓋出他們的夢想屋。屏東瑪家鄉cugagange涂長老鼓勵。

蓋石板屋的回顧

動土前,主家自己要先夢占及鳥占,然後天快亮的時候就要動土,開始動土石。動土的過程要依照夢境,如果出現好夢,主家就要在動土那裏立竹桿,希望人跟竹子一樣好,竹子跟人的生命有關,竹桿會旺,表示人口會很旺。種好竹子後就可以開始挖,過去缺乏工具,要挖土不容易,所以主家要自己動手砍竹子、做竹簍,挖好的土要放在竹簍。

土剷平後,主家才可以開始疊ㄇ字型的石牆 (左右跟後面的牆),中間是中柱,木樑、門楣、木板、再來是屋頂的石板。疊砌屋前面的大石塊前,要先放門楣,再來木樑、木板、屋頂。凡是動石牆都會需要動員很多人協助(尤其是屋頂),一定要邀請有蓋過石板屋屋頂的族人來一起蓋屋頂,等屋頂完成後,就可整理室內的床鋪、地板、爐灶和工具室。如有剩下的石板,就可放在屋外。
石板要傳接所以需要有力量的人,工程蓋好一段後,就要殺一隻小豬祭祀用,也邀請工作人員一起分享。房子蓋好以後,亦要殺豬來慶祝房子完工。祭事前要準備,當中包括以下的祭祀語:

「這一切是祢全部的東西,我要在這裡投靠祢,這土地是祢的,但現在我要在祢的土地上住在這裡。會用葫蘆當器皿,再切小塊的豬皮,這些祭品要稟告於祢的,祈求祢讓我住在這裡,請你看顧我認識我賜給我好運。」

負責祭祀的人是主家的爸爸,只有男生才可以祭祀。如果需要很多人來協助的話,女主人要先釀小米酒,男士一起合力,尤其挖土,煮的飯有地瓜、芋頭、小米飯,如果有山產就煮熟,有時會去溪裡抓螃蟹當湯。

傳統的石板屋是不容易蓋成的,過去因為石板屋可以存得長久,屬於可以用來傳宗接代的房子,但如果屋頂的木樑跟木板爛掉,主家就要換新,並恢復原來屋頂的石板,那石板屋可維持更久。施明華(umu)。

女主人陳金蓮說明男女之分工:

蓋傳統家屋需時超過兩年,家中婦女首先要請親朋好友來搗小米,準備主食來招待力量很強、容易餓的工作人員。而家中男生會去打獵,屋頂上梁時,有能力的家庭會殺豬。婦女完成餐點後,也會協助男士,休息時間不多。身為傳統魯凱婦女最擔心的是,被人家說煮飯不好吃,所以會盡力煮到很好吃。例如,她們會把芋頭、花生及樹豆調味,讓幫忙的人吃到滿意。婦女也要釀很多小米酒,趕在完工之後,就能就端上佳餚美酒來一起慶賀。
慶祝時,男士會唱歌「我們辛苦一兩年終於看到成果」,婦女用歌聲傳達「你們辛苦了,這些日子不眠不休、貢獻能力…真沒想到我們的夢想會實現」。

男主人陳六九的心聲:

蓋石板屋有幾個人特別出力。有一天,當我們在找石板時,聽到拉拉一鳥(報信鳥)的叫聲。我跟吳阿福頭目就對看著笑笑說:不知道今天是否有好運。可是,那天並沒有找到好的石材,可能這個運氣會留給下一代的子孫,像民國50年的時候,我們是靠一塊很大的石頭打造石板的,這也是當時唯一可以劈成好料的石頭。回憶當年第一座石板屋打掉之後,我就希望可以再看到第二棟石板屋,當時一直鬱鬱寡歡,不知道可否重建…。

陳金蓮女主人心聲:我曾常常夢到,現在的石板屋這塊土過去是農地,種了很多芋頭,芋頭需要水分,我也夢到很多水,要淹沒芋頭田。解夢的人說這是好夢,這個夢可能會給後代帶來好運。

石板屋故事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