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 臺東Y計畫 共創部落好旅遊

110 成果亮點

藉由課程導入大學資源及學生能量,活絡在地部落社區。

東大學生都在忙什麼?

關於成果展

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執行教育部USR計畫已進入第4年,堅持每學期辦理的成果展,因應疫情,本學期課程成果展於110年07月05-11日以線上型式呈現,期望藉此機會與校內師生及外界進行交流。 本學期「臺東Y計劃」課程連結南迴嘉蘭、縱谷武陵、東海岸杉原灣場域,從課程設計帶動學生協力地方實作、培力在地人才發展,共同守護在地文化,復振地區產業,以盡大學社會責任。

本學期課程由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文休系)、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數媒系)及體育學系延續往年的教學實踐模式。數媒系以專題製作課為主軸,配合影像及動畫技術能力的培養,呈現武陵部落的飲食文化及傳統特色;文休系學生則分別進入嘉蘭、武陵與莿桐,以部落元素製作文創品、進行資源盤點、文化訪談作為覽導解說應用、老幼共學延續年初芒草掃把的經驗進行山棕掃把製作、部落特色便當設計;體育系將以教學影片呈現,學生戶外技術及能力的培訓,籌備暑期及教學活動之人才庫。
山海中心本次亦透過邁入第二年的「山海教育與遊憩跨領域課程模組」,開辦跨域能力課程帶領跨科系學生進行深入的主題式探索。寒假密集式跨域課程-山林部落故事行銷,7天課程學習攝影、影片製作、進駐嘉蘭、探索舊部落、截取在地故事;學期間跨域課程-自然教育訓練與發展,探秘武陵與富山海岸,利用在地優勢進行溪谷野營及海洋活動創新遊程與自然教育實作。除此之外,更藉課程的基礎聚合場域及學生能量,辦理國小系列海洋教育課程、救生員專班及水域活動共學培力課程。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武食」 食在好農 ft.武陵部落

由劉淳泓老師指導大二的同學創作動畫,此次結合武陵部落,以食農教育為主題作為發想,將數位媒體帶入武陵部落裡,融合布農族的傳統文化,創作出六部各具特色的動畫,例如有介紹在地作品油芒、藜米等作物的作品、介紹部落原民的風味餐、象徵部落成年禮的射耳祭等,由此推廣武陵部落的當地特色。

成果動畫也邀請到在地專家武陵國小-胡琢偉校長、故事編劇肥貓國際-魏嘉宏總監,影像動畫MGBoom-陳啟耀總監共同擔任評審,在不同的領域為同學的作品給出專業的評語與指導,讓同學的作品能更加成熟完整,最後希望透過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除了可以讓同學透過實際的專題方式學習數位媒體專業,也讓同學學習不同的地方文化,從中體會永續與多元文化的觀點,希冀作品能夠讓大眾更認識這個位於關山與鹿野之間的桃花源。武陵國小胡校長對於本次專題作品持高度肯定,此次成果也將作為武陵國小特色的民族教育課程與本位課程的教

煥醒

小火精靈被喚醒後,發現自己幫不了長輩們的

忙,便失落地離開,展開了一段短暫卻豐富的部落之行,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是什麼…

尋藜Mukun

今天是飛鼠夫婦的結婚紀念日,飛鼠先生出門採紅藜,打算給妻子一個驚喜…

屁啦

上山打獵的途中,少年不幸與朋友走失,在搞錯禁忌的情況下,少年忍著屁,與山羌展開一場追逐大賽…

粒粒禾家歡

一粒油芒因成熟而掉落到農地上,在他散步的途中,巧遇了其他的穀物。然而在他們聊得盡興的瞬間,他的其中一位同伴突然遇到了危險!其餘一行人決定前去營救他,就這樣他們展開了一趟冒險旅程…

時不食

一名上班族,工作與生活的急促,讓他對食物的要求愈來越低。中午,他一如既往的拿著麵包趕電梯,在電梯中他看見了一張卡那歲的風味餐海報,使他開對這個地方有了極大的興趣,並開啟了一連串的幻想…

明芒

對未來充滿迷茫的主角,穿越到武陵遇見部落少年與山羌的故事…

色彩學-賀俊智

本課程配合本學期專題主題(台東武陵布農族部落),配合理論與實務討論、參訪與分享示範操作與成果發表與觀摩進行。透過分析合作實務作品或地方之色彩規劃在視覺上之設計與應用,本課程主要講述混色原理、色彩體系與色彩調合,並藉由作品欣賞與實作,提升學生人文藝術鑑賞能力與創作能力。

場域外溢...

校徽設計加值與品牌創造ft.初鹿國小

視覺識別- 陳俊瑋

為了有效達成品牌的認知,師生必須釐清在地的需求。事前蒐集相關資料中,得知在卑南鄉的初鹿國民小學,今年為百年校慶,卻因為過往擁有眾多的視覺識別版本,無法統一形象的問題核心。隨後我們也實際探訪了初鹿國小,了解到四大特色的教育課程:傳統祭典、自然認知、初鹿酪農、經濟作物,得知第一個需求是希望品牌有助於酪農中的手工皂標誌設計;
第二個需求是希望保留「鹿」的形象;
第三個需求是希望擁有卑南族的傳說故事「人鳥傳說」。

在課程外,校長何錦尚與教務主任王秀玲特別強調初鹿國小十分重視品德教育,我們也將這點作為設計的核心發展。

綜合在地核心訴求,依序進行了LOGO擴散發想、確立色彩計畫、設計吉祥物。首先,在LOGO擴散發想中,風格上以繁複對比簡單、穩定對比可愛的十字分析中,設計出了十六款造型,再以四款為單位進行元素融合,得出四款基礎造型後,選用二款進行修改,第一款以增強圓潤感、鏤空設計、綠意盎然的活力方向修改,第二款則是以鮮豔活潑、童話趣味、向東前行方向修改,最終定出標誌的形象。其次,擁有個別標誌後,對應不同的感受,賦予不同的色彩標準,最終整合設計出吉祥物。

文化資源與
休閒產業學系

體驗部落、認識在地、萃取文化價值。

學生進入嘉蘭、武陵與莿桐,以部落元素製作文創品、進行文化資源盤點、老幼共學。

文化盤點作在地解說應用

109-2學期的導覽解說課程,在課堂時間,先授於學生導覽解說的專業學理,培養學生相關的專業素養,也循序漸進的讓學生做實地的演練,包括在校園內進行植物的導覽解說,每位同學都必須事前蒐集資料並充份準備,實地進行校園植物的導覽解說,老師也會在同學分享的過程中,適時的給予指導與建議。經過課堂中的踏實的學習,以及校園植物導覽的演練後,我們將課程延伸至延平鄉的武陵部落,讓學生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與心覺等五感一心為主題,邀請六位部落耆老接受學生的訪談。為了更進一步的接觸到耆老們的生活與文化,這次我們安排在家戶中訪談,耆老家中若有想展現的文物,將能更方便表達,透過一系列的規劃與學習,最終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充滿想像與創意,以文字、手繪與影像並呈的方式,製作完成武陵部落另一種風味的導覽解說手冊與海報等,透過課程規劃,讓學生得以多元的學習與成長,同時落實在地關懷,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地方產業「創新性行銷組合」

本課程採用CDIO創新教學模式進行行銷構想設計,以「行銷企劃」構思與提案為主軸,結合「 Slido 」互動教學工具、遊戲式學習平台等多元教學方式進行課程翻轉教學,並透過「腦力激盪」方式收集點子活動,融入「地方DNA」進行社會設計與實踐,包括:企劃主題構想書、創意海報設計及主題影音宣傳製作,並延伸出可商品化的主題性周邊商品,包括:創意毛巾、地方意象明信片及馬克杯等,期以打造地方產業更具「創新性行銷組合」提案與旅遊服務新亮點。

學習在地飲食文化及應用

本課程強調理論與實作兼備。學生在課堂上認識飲食文化相關理論,以及世界及臺灣美食學、飲食觀光的最新趨勢。同學分批前往莿桐文化健康站,在族語老師及照服員的協助及翻譯下,與約20位居民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藉由嘉賓講者及校外教學,學生持續練習聆聽及思考,發展出能促進深度觀光的美食提案。此次作業以部落便當作為主題,學生與文化健康站之長輩、照服員及族語老師互動後,根據訪談資料提出建議,未來可用於部落文化及觀光活動中。

莿桐部落特色便當提案

課程延續...

承接2020年度暑期課程「海洋文化與遊憩探索」,授課老師之一鄭肇祺與美術產業學系鍾雨倫、王繶婷合作,參照臺東杉原安天宮盧志雄總幹事之口述歷史,以及參與觀察廟方活動之田野資料,製作以產業及宗教歷史作為主體的「杉岸圖」,從二十世紀移居到杉原灣之漁民角度出發,認識虱目魚苗手叉網、瓊麻、土地公及王爺信仰等。
DM前頁以腳步作為意象,一步一步走過五個故事:因虱目魚苗捕撈而進行季節性遷移、因一支黑令旗而發展的王爺信仰、為瓊麻產業而定居杉原灣、與𥑮硓石土地公的相遇,以及安天宮成為地方信仰場所。DM除為杉原灣之產業文化資產作紀錄,也將可使用於杉原灣之導覽解說中,更完整地呈現莿桐部落-富山護漁區-安天宮的觀光資訊。

夢占與建屋
金峰鄉嘉蘭村魯凱族文史工作者陳叁祥錄音紀錄數位化

承接2019年度暑期課程「山林部落故事行銷」,授課老師之一鄭肇祺與陳叁祥老師合作,數位化其錄音文史資料,目前完成85筆。是次展覽以「夢占與建屋」作為故事,轉化陳老師紀錄其父親的一則分享,說明今居於嘉蘭村的魯凱族人,其祖先於屏東時曾有夢占的習俗,訴說當中的石板屋興建過程、男女分工及落成的慶祝活動。美術產業學系王繶婷協助把故事圖像化,未來將可配合錄音資料的播放,於嘉蘭村陳家石板屋前進行有聲圖像見學旅行活動。

讓圖像帶著聲音的想像& 傳統掃具老幼共學

此次這門課與部落場域連結,主要是讓學生進入實際場域,調查發掘當地資源的同時,也將資源做轉譯應用,達到場所之特性/精神在傳承與展演傳達的可能。 

成果一:有聲明信片之製作 讓學生在發掘在地資源同時,透過聲音錄製結合明信片之視覺圖像,讓可能的潛在與來過的遊客,有更豐富的感官引發對在地的了解與想像。此次地點包括嘉蘭、武陵、富山與莿桐四個部落/社區。 

成果二:莿桐部落山棕掃具製作老青幼共學 山棕是台灣淺山常見之植物,海岸阿美族人常利用山棕製作生活之所需。本次透過莿桐部落耆老教學,讓老人家回憶過去傳統山棕掃具製作,也讓資源規劃課程學生了解海岸阿美族人文化,更讓部落小朋友學習傳統技藝,形成老青幼共做共學三向互動。

有聲明信片選集

體育學系

培訓具山海戶外技術的教育人才。

連結本校師範學院USR 計畫,以東海岸杉原灣作為教學實踐場域,培養自由潛水及水肺潛水之海洋運動人才。連結本校USR 計畫(臺東Y 計畫-共創部落好旅遊),以嘉蘭、武陵、莿桐及富山作為教學實踐的場域,培養學生戶外知能與技術,促進大學與社區共同發展。

潛水課-溫卓謀

>本學期潛水課程的創新思維

1. 學習內容:除了傳統的水肺潛水技能的學習之外,新增了自由潛水技能。自由潛水,是指不攜帶水下供氧裝備,單憑正常的呼吸和屏息進行的潛水活動。這個活動近年來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參與,但由於風險管理知識的不足也經常發生意外。本課程加入自由潛水基礎知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大學生了解從事潛水活動的風險,學會場地的設置與風險管理。

2. 教學場域:除了泳池、活水湖與綠島海域之外,本課程也開闢了杉原灣的訓練場域。杉原灣不僅風景迷人,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也相當豐厚。距離沙灘約公尺,就有完整的珊瑚礁群落。本課程希望透過杉原灣水肺水場域的開發,評估該場域的風險,探索杉原灣的海底生態。建制杉原灣成為水肺潛水與自由潛水的基地營。

具體成效:

(一)課程設計連結潛水證照,協助學生取得開放水域潛水員、進階水域潛水員、潛水救護以及救援潛水等證照,共20位。

(二)建構潛水科學講座及水中推進器操作教育的潛水影音教材。

(三)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SR,連結在地,開發杉原灣水肺潛水與自由潛水的活動遊程,完成體驗潛水行銷影片素材的蒐集。

潛水課程延伸...

除培育學生具備開放水域潛水證照能力,更提攜已修課的優異學生作為助教或協助場域服務,增加教學及操作經驗,進一步取得進階潛水能力,如、潛水醫護及救援潛水等。

持續2周由學生戶外團隊於游泳池帶領及教授潛水課程後,最終在5月15-16日到綠島開放水域海洋進行實習,由學生擔任教學指導及課程規劃,實踐學生在地共學,協助8位富山國小教職員取得開放水域潛水證照,持續為地國小孩子帶入海洋教育。

在這次活動中我的心情一直都很開心。出發前我就給自己設定好這次來要把中性浮力控制好,在和我的潛伴蕭昀潛水時,我覺得最好的點是我們會互相檢討,每一支潛完,都會互相討論這次的浮力控制如何呀或是為甚麼潛水時我們常常撞再一起,遇到問題互相調整,下一支在潛就好很多。最讓我感到擔憂的是擔任其中一個小助教,戒護富山國小的老師一起潛水,在收到這個消息時我就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很棒的機會,才剛學習水肺不久我就有機會當小助教,但到了當下我一直好緊張自己要跟老師說什麼,也怕經驗不足的我富山老師問的問題我答不出來,還好的是整個過程老師都很相信我,我也把自己所學的發揮出來,看到老師開心地上岸,和跟我說妳好棒辛苦了!原本的擔憂也變成了喜悅,老師的一句話也讓我更清楚自己想要成為助教的目標。

海洋運動專題研究-溫卓謀

本課程為體育系碩士班課程,搭配本校師範學院USR計畫,針對杉原灣無動力海洋運動議題進行各項主題探討,
主要培養碩士班學生鑑別海洋運動類別的論文,並搭配課程進行實證研究以訓練碩班學生撰寫論文之能力,
另外以小組討論、老師說書及論文研討方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學期過程中學生們以3人一組的方式主要完成了以下活動及作業:

1. 參與海洋體驗活動
2. 國外海洋運動相關文獻導讀
3. 利用搜尋引擎完成一篇內容分析研究
(並於2021年體育系研討會發表)

海洋運動專題研究成果

 一、 針對戶外休閒或無動力海洋運動相關研究主題進行內容分析,完如成果:
(一)以內容分析探討海洋素養與海洋教育實施之研究。
(二)戶外休閒心流經驗之內容分析研究。
(三)以內容分析法系統回顧1991-2020年戶外遊憩環境議題研究。
(四)計畫行為理論在戶外休閒遊憩研究應用 之內容分析。 
(五)以內容分析法回顧2001-2020年戶外遊憩參與者滿意度研究。
(六)水域板類運動之內容分析研究。

 二、 針對無動力海洋運動相關研究主題進行實徵研究,成果如下: (一)⾃由潛⽔知覺風險量表編製之研究
(二)臺灣SUP立式划槳發展現況之研究-東部業者的觀點
(三)水域遊憩參與者知覺控制之研究
(四)水肺潛水專門化參與者幸福感之研究
(五)潛水教練知覺綠島海洋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量表編制之研究 (六)水域活動風險管理之研究
(七)衝浪教練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


山海跨領域課程模組

自然教育訓練與發展

本課程連結本校師範學院 USR 計畫,以武陵部落及杉原灣莿桐部落、富山社區為教學實踐場域,進行人才培育及遊程發展。

學生透過分組選修戶外課程實際踏察,並針對場域特色分組進行生態遊程及教育方案提案及實作。

課程回顧影片

精彩作品

山林部落故事行銷

藉由教學場域的設計與安排,讓學生做中學習,實踐所學。繼108年「山林部落故事行銷」的執行經驗,再次帶領同學挖掘嘉蘭之山林故事,踏進林試所以科學的角度認識山與森林,進入村莊與族人認識,體會部落文化,深入太麻里溪回溯舊部落遺址,理解部落的遷移及融合歷史,沿溪仰視崩壁舊路親臨深山斷橋,體會風災過境之地景變遷。

進入部落前學生需接觸基礎攝影與剪接概念,進入部落後則以問題導向的方式協助學生思考並設定成果影片的主題及相關訪談與田野技巧,附以戶外登山與野營技術課程下進入山林,帶著2天在山裡生活經歷,亦對部落遷移融合、自然災害地景變更及在地生活等有所體會,最後遊走在村莊中尋找族人訪談,補充各組影片自定主題所需的一手資料。最後以2天的時間,進行影片剪接和相關的後製技術,並以首映會的方式分享各自製作的影片,展示7天所學所經歷。

課程回顧影片

短短的七天時間我認為比我上一學期的課來的還要有意義跟充實,沒有太多的時間跟組員們磨合,也從不同系別的人與老師身上學到很多經驗,最讓我覺得最實質的收穫是我們更認識了嘉蘭部落,我不敢說我對嘉蘭很熟識了,但是我很開心我能夠了解嘉蘭當地的歷史人文,更難能可貴的是認識了同樣來自嘉蘭的組員阿淇;而在這次沒有數媒系的幫忙下,我們還能一起完成影片且評價不錯,真的收穫良多。短短的七天時間我認為比我上一學期的課來的還要有意義跟充實,沒有太多的時間跟組員們磨合,也從不同系別的人與老師身上學到很多經驗,最讓我覺得最實質的收穫是我們更認識了嘉蘭部落,我不敢說我對嘉蘭很熟識了,但是我很開心我能夠了解嘉蘭當地的歷史人文,更難能可貴的是認識了同樣來自嘉蘭的組員阿淇。
林期禾
修課學生
溯溪渡河翻山越嶺後回到的舊部落遺址,聽國華說著傳說故事,以及抗爭的歷史,好不捨過去的原住民。真實進到部落實際相處一段時間後,透過訪談、商店唱歌喝酒、導覽解說等方式,我們與當地人的接觸是最直接的,
以往的課程可能進去半或整天及結束,下次可能也不會再見面,而這次課程結束後我們過幾天也回到部落,本意是要去泡溫泉,但去到那邊我們就也會願意過去商店找他們聊聊天,或是找英雄等人,他們也表示我們會願意再回去找他們很開心。我想這是這堂課對我們與在地人心靈上最大的收穫。
王禹璇
修課學生

人才培力

從學生端開始培訓相關人才,帶動在地伙伴,老幼共學,辦理救生員證照培訓專班,並藉學生潛水實習協助在地國小及場域伙伴取得潛水專業證照。

搭配自然教育訓練與發展跨域課程的海洋遊憩體驗,邀請富山護魚區伙伴一同參與課程,透過共學,讓雙方更能想像杉原海域之遊憩及教學發想。

計畫秉承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精神積極推廣水域活動,以學生能量協力部落族人專業技能培訓,為當地小學引入海洋教育,辦理系列課程,直接教授泳技及海洋安全知識,並逐步規劃帶領在地孩子體驗計畫於場域海域(富山海岸)合作推動的無動力海洋運動,如立式漿板(SUP)、獨木舟等。讓在地國小孩子能透過海洋體驗,對自己的冒險挑戰感到自信及家的美麗感到自豪。

經過上年暑假的獨木舟試營運,讓富山護漁業資源保護區的導覽志工看到水域活動的魅力,並於年初由志工團召集自立游泳團練。因此中心協助延續大家心中的熱情,除協調游泳池的使用,更於團練的2個月後開辦救生員證照培訓專班,招收學生及富山護漁業資源保護區的導覽志工伙伴一同受訓,以籌備暑假於杉原灣辦理的水域活動。

場域伙伴的培訓回饋